作者: 編輯: 發布時間:2017-04-10

在西安交大121歲生日之際,一襲熟悉的紅衣依舊吸引了諸多關注的目光。在第二屆汪應洛管理與創新大講堂、第二屆西安交大校友企業家創業創新論壇、首屆李懷祖網絡經濟與管理講壇上,360公司董事長、CEO周鴻祎校友都有精彩的發言,與師生校友一起暢談創新、互聯網和人工智能。
創新:不止發明,人人皆可為之
“創新都是被逼出來的。若生活好得不得了,誰會去選擇創新?”開場一襲直截了當的玩笑式話語,引得全場一陣笑聲。周鴻祎認為,中國互聯網這20多年的發展有很多創新之處,“但最近幾年,我們看到的創新,首先是產品體驗的創新,再到后來大批商業模式的創新。”他舉例時下火熱的共享單車、滴滴、優步等,其實都是商業模式的創新,而這些創新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。

他說,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,對于創新的要求也不一樣。“對于像阿里巴巴、騰訊、華為這樣的科技巨頭,需要多做一些原發性的技術創新,主動承擔引領中國社會發展的重任。”
“相比于原創性、基礎性的創新,我認為產品體驗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更適合初創公司。”周鴻祎認為,創新并非簡單等同于發明創造,將一個產品從不好用改成很好用,這是創新;把一個東西從很花錢改成少花錢,甚至不花錢,這也叫創新。他以喬布斯舉例,認為喬布斯的偉大并不在于他發明創造了多少新技術,而是能夠把已有的技術融合改進,改善產品,讓用戶體驗到達極致。“我之所以這么多年來一直談創新,就是希望把創新從‘神壇’上拽下來。創新是人人可為的事業,無論對于中小企業還是個人。哪怕是很小的一點改進,也是‘微創新’。”
互聯網:信息平等,挑戰與機遇同在
“互聯網不可能消除貧困,但它起碼帶來信息的平等。”針對有人持“互聯網加速貧富差距”的觀點,周鴻祎并不認同,“至少信息的平等,能夠有機會讓我們普通人去實現創業夢和中國夢。這一點,互聯網是功不可沒的。”

在他看來,“免費”是互聯網最大的特點,人們在互聯網上可以通過搜索獲取各種信息,免費使用各種軟件。但這種“免費”也是雙向的:人們在獲取信息的同時本身也在產生信息。“其實這是一個隱藏的交易:當我們在免費搜索、免費即時通信,獲取這些免費服務的同時,我們也在把個人的很多信息和數據交給互聯網公司。這是一個潛在的契約。但至于這些數據之間是不是一種等價交換,仁者見仁,智者見智。”因此,從商業邏輯角度來看,互聯網公司之所以愿意提供這些免費服務,正是因為這樣的信息交換。而從技術邏輯來看,在目前“云時代”的背景下,只要人們使用各種手機應用和網絡服務,由此產生的各種數據就會上傳云端。“這和隱私沒關系。除非我們根本不使用互聯網,否則數據的產生都是必然的,互聯網公司掌握我們的數據也是必然的。”

正是因為互聯網信息傳遞的平等性,在帶來許多創業機會的同時,也產生出許多安全問題。“我們堅決反對數據買賣,確切的說是涉及個人隱私的數據,例如涉及醫療、交通、個人信息等的相關數據。”因此,目前對于所有的互聯網公司來說,首要任務是如何更好地保護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各類大數據。“互聯網公司不拿到數據是不可能的,所以從網絡安全的角度出發,我們呼吁所有的互聯網企業要承擔保護個人隱私的社會責任,共同維護網絡環境的安全。”
人工智能:不必恐慌,萬物互聯是未來
自從谷歌AlphaGo在圍棋人機大戰中擊敗人類之后,一時間各種說法不斷涌現:人類將會被機器淘汰、大量職業將會被智能機器人所取代等等。對此,周鴻祎認為,面對人工智能大可不必恐慌。“時下熱炒的‘人工智能’的概念,本質上是‘弱智能’,甚至是‘偽智能’。”他說,“今天我們所說的人工智能,其實是神經網絡這種古老算法的新生。主要還是利用計算機的算法模型和大數據的深度學習,建立的一種概率判斷網絡。”這一方面得益于強大的云計算能力,另一方面得益于海量的大數據。“所有的這些,其實都源于互聯網的出現。沒有互聯網,沒有大數據,人工智能就如同沒有汽油的發動機,根本無法發動。”因此,在了解人工智能的技術本質后,我們就能知道很多事情它干不了。他還進一步指出,人工智能并非互聯網公司的專利,而是和各行各業都有著密切關系。他主張要把人工智能和具體的產業結合,以此服務人類的生產和生活。

“馬云說,這是大數據的時代;李彥宏說,這是人工智能的時代;而軟銀的孫正義認為,這是萬物互聯的時代。我和孫正義的觀點一致。”周鴻祎表示,在未來,萬物互聯是人類獲得大數據的基礎。只有擁有海量的數據,才能讓人工智能真正有用武之地。